艾滋男童与社会救助
背景链接
“通过召开群众会,大家一致要求有关部门对坤坤进行隔离防治,(让他)离开这个村庄,保障全村群众及儿童的健康。”村主任何其在村民小组会上说。
2014年12月,在四川省西充县某村,200余位村民用写“联名信”的方式,欲将村里一位患有艾滋病的8岁男童驱离出村。8岁男童名叫坤坤,2011年,坤坤因摔破眼角住院治疗,家人才得知坤坤携带艾滋病病毒。按照医院的检查,坤坤在母亲肚中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事情真相]
艾滋男童从小被父母抛弃,由没有经济能力的爷爷奶奶抚养。为了赢得社会的关注,在两名记者的策划下,在200余名村民的配合下,给公众上演了这样一出悲情的戏码。通过这样“残忍”的方式,只是为了“求关注”,这背后的心酸与无奈,的确令人倍感沉重。
深度解析
[中公分析]
当地的村民表现出可贵的包容品质,但是“艾”童坤坤能否获得一种足以生存的现实保障,答案仍然存疑。至少从新闻的内容来看,坤坤父母常年不在其身边,甚至拒绝承担对其的抚养义务。至于当地的乡政府,应该说也做到了力所能及。不仅从2012年开始就对坤坤治疗费用进行全部报销,还以现金的方式对其进行生活补贴。但这些依旧还不够。对于8岁“艾”童坤坤来说,当下他最需要的,是正常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但这些他触手难及。
“艾”童坤坤无疑首先是一个无辜者,因为他在母腹中就染上了艾滋病病毒,这是他所无法左右的命运。如此的无辜情状,可能是大多数农村人患上艾滋病的共同原因。但如果把观察的视野拉得更远一些,“艾”童坤坤更是一个被抛弃者。抛弃他的不是村民群体,而是对于农村艾滋病病人的权利性救济乏力。或许地方政府能够在物质上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但在权利的维度上,它所能提供的仍然相当有限,坤坤甚至不得不被村民嫌弃。
必须要有人为“艾”童坤坤的命运负责,必须要更深刻地照顾到人群中孤独的农村艾滋病患者。要让如此“原始”的行为不再发生,加大农村的艾滋病常识教育,自然不可或缺。在此之外,努力为农村艾滋病患者提供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不至于将他们推向被人驱赶的境地。
当地乡政府表示希望能找到一家机构收容坤坤,然后给他提供治疗和教育,其实这样的“收容”,最应该由国家力量来做,完善社会救助与保障体系,让跟“艾”童坤坤有一样经历的人能够通过制度的力量得到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保护。